北方論壇
在這裏你可以查看你訂閱的主題,使用悄悄話,編輯你的個人資料和進行喜好設置免費註冊!會員列表常見問題解答論壇搜索返回首頁退出論壇
 
 
由老城拆遷想到的
 

  (Andrewli)

  老城今天就要拆遷了,不知爲什麼內心在高興之餘還有一些擔憂,想起看過的一本書《手下留情》(馮驥才著,學林出版社2000年出版),想把這本書中的一些觀點及自己的一些看法說出來。

  老城市天津的發源地,歷史遺存衆多,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遺存和原始生態一樣,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毀滅,無法生還。在當前城市正走向趨同化的飛速演變中,很多人有一種擔心,即三十年後我們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態的城市文化將會所剩無幾,清一色的全是高樓大廈。文化的魅力是個性,文化的乏味是類同。

  有的學者有“建設性破壞”來形容當今華夏大地上的改造狂潮。只要是舊房老屋,一律被稱之爲危房陋屋。其中深在的歷史文化內涵,說他有他就有,說他沒有就沒有。文化價值本來是看不見的,有識者才能看見。當然,也可以視而不見,見而不言,裝聾作啞推倒了再說。

  城市正在失去個性。

  長期以來,我們只看重了城市的使用功能,忽略了城市是有性格的生命,我們對待城市的態度一直過於功利化、急躁化。世界上無數例子可以說明,城市的建設與歷史特色保護,完全能過並行不悖。要做到這點其實並不難。首先要對自己的城市的精神文化有深刻認識,要有在文化上清醒地、富於遠見的城市規劃,還要有嚴格的法律法規保障。當然,在城市的建設發展過程中,文化不可能沒有損失,必然有所犧牲,但這一切都必須是在高度的文化認識的層面上。城市的歷史文化形態,是人類的重要財富。凡歷史創造的,都是一次性的,失去了便無法再生。尤其是歷史文化民城,都是地球上活着的最大的文物,是千姿百態的人文奇蹟,是一個個充滿魅力的精神空間。任何文明的民族都懂得,必須珍惜它,保護它,加強它和衍續它。這樣做既是爲了了先人,更是爲了後人。凡是具有歷史價值的事物,都更具有未來價值。

  現在的關鍵人物是城市的管理者們。如果他們先覺悟,未來的文敏便提前一步來到今天;如果他們還沒有覺悟呢?我們只有大呼一聲:手下留情!爲了後代,請留住城市這些僅存的歷史吧!

  每一代人都有一個神聖的使命,就是把前人的創造留給後人。

  從城市的獨特性來看,天津保存着三個歷史文化空間:一個市老城範圍內的本土文化空間,一個是以舊租界爲中心的近代文化空間,還有一個是沿河的碼頭文化空間。這三個文化空間都應妥善保護好。我聽說西站地區要改造,但不知如何改造,但不論如何,老西站、老北站等風貌建築,一定要保護下來。還應保護好三岔河口附近的老房子,如李鴻章故居。還有我聽說古文化街要拆,不知是真是假,但我覺得古文化街是不能拆的。另外還應保護好老城牆、老城磚。

  “沒有一個城市的國際化不從自己的村子出發,沒有一個值得愛的城市不從市民的感情開始”。“我們古老,但古老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應向世界其他名城一樣,以保持自己古老的格局爲榮。馮驥才建議天津對自己的文化遺存的保護情況進行一次全面地、嚴格的普查,並立法保護,所有的古老的東西都應保護好,看看有沒有哪一件古物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如果有的話,應立即採取補救措施,再在保護的前提下加強科研和利用。這種普查,應仿照法國在1964年文化遺產總普查的方式,“大到教堂、小到湯匙”,鉅細無遺。再成立“古物普查委員會”,設立清晰的民居保護區和嚴格的保護民居的法律法規。當然,有了法律法規還要有充分的強制力量來保證執行。哪怕是維修老屋,也必須獲得政府有關部門的批准,尤其臨街的老牆是大家共享的歷史作品,不準損害分毫。而這些老屋的房主也應得到政府的經濟補貼。

  歷史留給我們的決不只是一幢幢房子,還有她迷人的氛圍。而這又不只是一種建築氛圍,更是一種歷史人文氣息。如果破壞了,那破壞的決不只是建築本身,而是這一城市獨具的人文環境。在這裏,且不說人文環境的更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價值,但從旅遊角度說,獨一無二的人文環境從來就是最有魅力的資源。在這種環境中,人又是關鍵。如果只有幾處孤零零空蕩蕩的毫無生氣的院落,這一切價值也會大打折扣。我們要保護的,決不只是所謂名人們居住過的“有價值的文物”,更應保護老百姓的老屋、四合院、衚衕。哪怕它再不登大雅之堂,但它是真實的,代表着某一是時代的生活文化,是真正具有城市特徵的歷史空間,不能因爲它們不是文物,就被隨便的破壞。等到天津人都搬進了新居,反過來肯定會懷念這方故土,後代人也希望瞭解他們的祖先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態。

  因此,我希望是政府應保留幾片成片的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空間。並給願居住其中的房主一定補貼。

  另外,對於古老建築的維修,歷來分爲兩種方式:一是整舊如新,一是整舊如舊,既只加固古物的結構,使其牢固耐久,但對其古老面貌原封不動,甚至加倍珍惜那些具有歷史感的痕跡與細節。這些年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方式,便是整舊如初。即用科學的方法除去古物表面的污染物質,使古物再現他剛剛完成時的最初面貌與光輝。當然,這是一種新興的方法,成功失敗的例子都有。當然我認爲維修的極限是不能減去古物的歷史感和美感——即歷史美。而維修古物的關鍵,不僅是技術高超,更要理解歷史和懂得美之所在。整舊如新是消滅歷史;整舊如舊是保存歷史;整舊如初始回到歷史原貌。在這方面,我們應學習法國人的做法。比如他們爲了修復一間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間,竟用了近三十年!連窗簾、椅子的面料及壁布,全是仿照昔日殘存的布料的圖案複製的。不僅豪華的再現昨日的輝煌,而且連古老物品那種歷史久遠的風韻也全然仿製出來。這裏的古物維修人員,都是畢業於文化遺產學院的高等人才。他們不但要對古物清潔、加固、維修,關鍵要整理出那種歷史的味道。

  對於新建築,應與城市獨有的歷史文化保持一種脈絡上的聯繫。比如上海市“新天地”,嶄新的樓房又維持一種古舊的情調,夾雜着刻意留下來裝飾用的石庫門片段殘垣。

  城市應考慮各個不同階層的利益。記得《南方週末》有這樣一段話:“整個上海變成了一個拆除大工地。老房子整片整片地在機器聲中轟然解體,灰飛煙滅散成瓦礫頹牆,像戰後廢墟。在一片望不見盡頭的瓦礫堆中,我看見一扇門框還危險地站着,孤零零、搖晃晃地站着,門框下坐着一個黑衫黑褲梳着髻的老婦人。車子經過她時,我可以清楚地看見她臉上又密又深的皺紋,一臉的茫然。

  那個獨坐廢墟的老婦人的需求,可能不是美術館音樂廳而是與鄰居聲氣相通的小巷弄,可以打太極拳的小公園,可以大聲笑鬧的戲圈子。她的文化權誰在照顧?大都會裏有多少像她這樣的老婦人?占城市人口的百分之幾?大都會的年度預算中又有百分之幾是用在她們身上的?她所享受到的社會資源與新興階層的比例如何?”

  

  另外,伴隨着這種“建設性破壞”,最令人莫解的便是大批仿古建築的興建。爲什麼一邊毀掉真正的古物和歷史文化,一邊卻在花錢製造大批僞劣的古物和僞文化。有人說,這是因爲仿古建築是旅遊部門乾的,而古文化遺存歸文化部門管理,文化部門不如旅遊部門有錢,以至到處破真立僞。難道在這兩種部門之上,沒有一個更有文化、更權威、對祖宗也對後代更負責的部門?我個人認爲,估衣街上和和平路上的仿古、仿西式建築,不敢讓人恭維。

  有些事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必須站在未來才能看到。

  一切屬於歷史的事物,都是人類的成果、收穫、見證和永恆的財富。歷史是神聖的,因爲人類能夠創造歷史,卻無法改變歷史;歷史又是活着的,因爲它既影響未來,又充實和豐富着我們的現在。

  保護好自己的文化遺產,還有助於“深度旅遊”。我們應深入挖掘本市的文化資源,我們不是沒有,而是沒有被注意到,也沒有被世人所知。當今的人們,已經不滿足走馬觀花式的旅行,希望從異地或異國多得到一些體驗與知識,包括歷史的,生活的,民俗的,藝術的等等方面,感受不同地域所獨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蘊。這就叫做深度旅遊。日本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每一項奇風異俗,每一項智巧的工藝,每一種獨一無二的小吃,每一個獨具魅力的文化細節,都給他們挖掘出來,呈現在旅遊者面前。

  深度旅遊還是一種引導性旅遊,而文化的引導者首先要具備文化。

  深度旅遊是當今世界旅遊的發展趨勢。如果講旅遊業與國際接軌,不是飛機接站和旅店接客,主要是在旅遊觀念上。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更多更快地接受了西方文明,但國際化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國化。離開本土化,就談不上國際化。有人說“二十世紀是西方文明單方面發揚光大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將是東西方文明交相呼應的時代。”可以預見,21世紀東方各民族文化將大放光彩。我們如何有規劃的展示自己的文化形象,貢獻東方的精神財富於世界,將是我們的共同責任。

  但需要強調一點,文化交流首先不能完全被商業和市場所操縱,政府間高層次的,有計劃的,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應起主導作用,同時對市場化的廣泛的民間交流給與指導。

  城市文化的保護,關鍵還要看城市主管人員的文化意識與文化眼光。城市規劃與建設部門的管理人員,必須是懂得歷史,懂得文化,珍惜歷史,珍重文化的高素質人員。城市文化的保護一要有規劃,二要有立法,三要有監督。此外,我更關心怎樣樹立人們的文化意識。馮老師有三點想法:一是希望我國也向歐洲文明古國那樣,確定一個“文化遺產日”,使每個地區,哪怕一個縣或鎮的人民都爲自己所擁有的文化遺產感到驕傲,從而培養崇高的文化情感。二是我認爲用充分開發利用我國的博物館進行文化遺產的教育。“老城博物館”就是很好的嘗試。三是應加強文化意識和文化觀念方面的教育,要從孩子做起,使每一箇中國人自幼樹立文化意識和文化情感。

  我們應懂得文化之價值,具有文化之眼光,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再建設現代文化,而不是爲了建設新的去破壞歷史的風景。

  我們可借鑑蘇州、鳳凰等地保護開發古城古鎮的成功經驗。

  我們應拒絕文化的粗鄙化,不要硬造人文景點,不要組織濫造假名勝,把文化環境搞得庸俗不堪。

  我們還應拆除老房子、小洋樓上的分體式空調,這樣照等一切不屬於原建築東西,去掉周圍架空的電線。還可建立“天津市文化發展論壇”,制定“天津文化發展戰略”。

  保護老城文物,不能被毀掉,也不能落入古董販子之手,落入其手的,一定要追回,並嚴懲買賣文物的人。應發動全體市民保護文化遺產。

  保留的民居周圍不準建高樓,對城區的民居、四合院、衚衕(不僅限於老城)進行調查,制定措施加以保護,同時對其維修也要考慮方法,不用“洋磚洋瓦”。

  對全市的“老天津衛”進行一次全面的訪問,用錄音機記錄下他們的口頭記憶。用攝像機拍攝下他們的生活場景,保留下天津衛的口述史。

  我們的人民政府不應等到民間呼籲才進行文物保護。像估衣街,若當時沒有馮驥才等人的奔走疾呼,現在還會存在嗎?如今落地後重建的估衣街,毫無600年古街的歷史感,這是不可挽回的損失。看來政府應化被動爲主動了。文物保護單位,不只是一塊牌子,而要真正保護起來。

  天津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但人們對此瞭解不多(包括部分天津市民),應加大宣傳與教育,使人們重新、全面認識天津。

  馮喜歡用“活着的歷史”這個詞,它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是人們伸手可及的,是在人們生活當中的,它不是博物館裏的,或是教科書、照片上的“死去”的歷史。請給子孫留下“活着的歷史”吧!我們應打造多元文化。願天津造日成爲文化大市、文化強市。願建城六百週年時,我們能給世界展現一個保護完好的的天津老城。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ºô¯¸¥Ñ¤Ñ¬z¥_¤èºôª©Åv©Ò¦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