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凸翁 2004-08-05發表於論壇
 

亞洲杯中日決戰球迷如何做纔算文明?

  【請求】:請斑竹別將此帖『轉移』至其他版面,因為,確實不是體育話題。

       其他網友如有興趣,歡迎轉貼至其他論壇。轉貼請注明北方網,倒不用注明作者。

  【聲明】:本人既不贊成所謂的對日新思維,也不贊成包括抵制日貨在內的極端民族主義。(如有網友就這些發表看法,請另外開帖)

  在中國的亞洲杯給中國足球打了一陣強心劑,甚至可能開始中國足球發展史的一個新階段。

  這屆亞洲杯除了這個成果之外,由於中日兩隊在決賽的相逢,必然帶來另外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我們現在尚不能完全預估8月7日這場比賽的全部過程,但我們能夠斷定的是,無論賽果如何,無論中國隊取勝還是日本隊取勝,這場比賽都必然會成為中日關系史上一個標志性事件。

  如果中國隊勝,這場比賽的賽內賽外賽前賽後的一系列事件,都會成為今後研究者研究判斷中日民間力量、兩國政府對中日關系的戰略以及兩國政府操控處理類似事件的重要指標。

  如果日本隊勝,除了中國隊勝的結果依然存在之外,最悲觀的估計,是我們還能『收獲』一次針對日本隊或是中國隊的暴力事件。

  而無論誰取勝,中國的民間反日情緒繼續高漲已成必然,這與日本的反華情緒也會繼續高漲一樣。

  而對於體育來說,今後,中日之間無論什麼比賽,恐怕類似的氛圍和事件將會層出不窮,這是這場比賽的另外一個『收獲』。

  上面的分析絕非危言聳聽,3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指出,體育活動是國際友好象征,希望中國能善待比賽的日本和外國選手。此外,內閣官房長官細田博之也表示,很多人反映中國球迷的情緒和舉動令人遺憾,日中兩國實有必要針對此事積極研擬對策。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河村建夫也說,不將政治卷入體育運動,是國際社會的基本常識和原則。包括自民黨副乾事長小島敏男在內的多名乾部,也紛紛要求官方應盡速向中國政府表達嚴正抗議。自民黨女性局長(婦女部主任)西川京子也指出,中國球迷在亞洲杯錦標賽的『反常』舉動,難道不是中國政府反日教育的結果嗎?另一位自民黨副乾事長岩永峰一,今天在黨內連絡會也不禁懮心忡忡:北京是否真的有能力主辦2008奧運?

  而中國方面,應對日方的言論,外交部發言人孔泉4日在答記者問時說,中方不贊成足球比賽中少數球迷的偏激行為,但同時也對部分日本媒體過分炒作、渲染少數人的行為甚至將之與政治掛鉤表示遺憾。中方期待著中日球迷能在8月7日非常文明地欣賞到一場精彩的比賽。

  在一場賽事開始之前,雙方所在國的政府已經開始的外交會合,足以說明這場比賽的非同一般。

  作為球迷,我個人非常贊同中國外交部的態度,非常同意孔泉——這位在天津市塘沽區作過區委副書記的外交部發言人的談話。

  那麼,亞洲杯中日決戰球迷如何做纔算文明?我不能到現場看球,就在這裡紙上談兵一回吧。

  1、底線是守法。文明的底線是守法,因此,建議到現場的球迷不要觸犯任何法律。

  (1)即便中國隊輸了,也不能向場地裡扔喇叭、焰火、旗杆等各種有可能危害運動員的雜物。

  (2)即便中國隊輸了,也不要長時間在工體周圍聚集,不要圍堵日本隊或中國隊車輛。

  (3)即便中國隊輸了,也不要向周圍停靠的汽車、周邊商店、道路設施以及其他公共設施做任何的損毀行為。

  (4)即便中國隊輸了,也不要做任何可能會被認為是『圍攻』日本隊或中國隊車輛、駐地、賽場的行為,不要做任何可能會被認為是『圍攻』日本商店、日本企業、日本使領館等場所的行為。

  (5)即便中國隊輸了,也不要做任何可能會被認為是『圍攻』日本球迷和日本人的舉動。

  (6)更不要做任何不聽從制止上述各種行為的警察等執法人員的命令的舉動,不要做任何攻擊制止上述各種行為的警察等執法人員的舉動。

  2、在守法的基礎上,盡情的表達自己的態度,這是憲法保護的。

  3、做一個文明球迷,是比守法更高的要求,我們球迷也應該體現出中國球迷的素質,不給別人以口實,甚至是質疑2008年奧運會的口實。

  4、北方網的網友這樣說:『體育與政治無關,我同意,但不會與記憶無關,不會與感情無關,更不會與尊嚴無關。』(caojiwen)

  因此,我們可以文明的這樣看球:

  (1)在全場,只要日本隊觸球,就發出最響亮的『噓聲』(國際先驅導報的言論中說,你作惡多年卻沒有絲毫悔意,難道還不許人家噓噓兩聲)。

  (2)在全場,高唱國歌以及《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黃河大合唱》、《游擊隊員之歌》等抗日歌曲。

  (3)反對黃健祥提議的大家都穿白色中國隊服的建議,建議都穿紅色衣服。拿盡可能多的紅旗進場,讓日本隊先入紅色海洋之中。

  最後,祝中國對勝利。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