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lian1975 2004-06-09發表於論壇
 

欣賞就是再創作

  欣賞就是再創作

  一個文學作品藝術容量,不僅僅是作者本人對該作品所理解的藝術容量。

  形象大於思維。一個人先看到事物的表象,然後纔能通過事物的表象來探索事物的本質,觀者(作者)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是存在誤差或偏離的,但觀者(作者)可以貼切、形象地描寫出事物的表象,對事物表象的認識有可能由讀者(批評家)來完成,也就是讀者對作品的批評來完成。以完全理解作者的本意為欣賞作品的標准,對讀者來說是不可能的,也沒必要。對於文學作品本身而言,它是作者對某些現象或事物的描寫、思考和感受等,而作為讀者沒有必須完全遵循作者的本意去理解這部作品,可以按照作者所描述的表象來對作品進行解讀,讀者完全可能通過這部作品讀出作者沒有認識到的東西,甚至是相反的東西。

  藝術是相通的,這種現象在音樂中表現比較明顯,一首音樂有它固定的旋律,它可以以樂譜的形式表現在紙張上,對於此樂譜,不同的演奏者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內涵,而不同的聽者也可能聽出不同的內涵,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也可能演奏(聽)出不同的內涵。對於原創者而言,其它的演奏者對原創音樂進行了再創作,而聽者又對演奏者的演奏進行了再創作。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矛盾包容性。多角度地對作品進行理解、欣賞是很正常的現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山這樣,對於文學作品也是這樣,怎麼看待、理解、分析一部作品,與讀者所處的環境、讀者所具有的文學修養、讀者的情趣愛好等都有很大的關系。優秀的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是復雜變化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心中的哈姆雷特與作者莎士比亞心中哈姆雷特的形象並不完全相同,這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現象,不能以作者心中的形象來判斷對文學作品欣賞的優劣。

  孟子雲:『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有人以此來強調『知作者』在欣賞作品中的必要性,孟子於此文中的本意是談交友,並不涉及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而從文學作品的欣賞角度來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我認為是可以的,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佚名的作品,《詩經》和《樂府詩》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不知道作者並不影響這兩部詩集的藝術成就。不知道作者有可能對該作品的本意理解出現偏差,但從藝術賞析角度來說並不存在很大的影響。

  還有一種普遍現象,人品與文品有時是分離的,人性也是變化的,從人品看作品或從作品來看人品,是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是存在誤差和偏離的可能,從《金瓶梅》的文品來看作者的人品可以嗎?從宋之問的人品來看他的作品可以嗎?現在的電影中又有多少齷齪的導演或演員創作出藝術表現力很高的電影?文品與人品多少存在一些相互表現的,但完全以此為依據是不對的。

  如何理解和欣賞一部作品,沒有固定的標准和模式,讀者完全可以采取積極、主動的方式,以我為主來欣賞。文學鑒賞不是考古,一般的讀者完全可以就文論文,從文章本身中讀出意境,讀出感受,感受藝術美。作為文學批評家來說,對文學作品進行批評就不能這麼隨意了,應該全方位對作品進行細致的研究解析,包括對作者的研究,這就涉及到了學術嚴肅性。不過,一般的讀者沒有必要象批評家一樣對作品付出那麼大的精力來理解、欣賞,我認為能感受藝術美來就可以了。

  對文藝作品的欣賞程度、欣賞角度與欣賞者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人生閱歷和個人喜好等有很大關系,對於欣賞者來說也應在這些方面注意,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達到更好的欣賞效果。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