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2003-03-13發表於論壇
 

矛盾的經濟現象- 和fengjikou朋友討論

  免去寒暄,切入正題和你討論一個問題:中國經濟中供給過剩和需求不足的問題兼說人口與汽車

  前不久在北方網轉載過一個帖子,是經濟學家討論中國的高GDP增長率和低消費物價指數之間的矛盾,但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實際上這個爭論和fengjikou朋友提起人口與汽車的問題本質上是一樣的。

  經濟要發展就需要增加消費---也就是需求和增加生產---也就是供給一般來講-----規范市場和經濟水平較高的國家是消費主導型,也就是需求拉動供給,而追趕經濟更多的是供給促進消費。

  目前中國出臺了拉動需求的3架供給馬車----MY CAR,MY HOME,MY PC並以此作為產業鏈拉動整個工業的昇級和發展。由此,資源配置會優先向這3大產業群傾斜。目前初步出現了象電視機等行業出現過的此消彼長,你追我趕競爭局面的苗頭。其中在汽車領域的確存在你所懮慮的問題,供給過剩並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帶來的貧富差距擴大和產業結構失調的局面。這個現象和中國的人口問題一樣是個矛盾長遠來看,經濟增長最終是要依靠人口增長的。現在很多發達國家最頭疼的不是技術進步而是怎樣鼓勵人們多生孩子。而中國則需要增加城市人口增長率,限制農村人口增長率的方式以便完成人口結構的調整和素質的躍遷。而這在政策上操作起來有很多困難。人口總量越少往往調整越容易完成,所以馬先生在新中國剛成立資源還很貧瘠的時候呼吁限制過度的人口增長。

  至於目前的供給過剩(汽車),應不應該限制,怎樣限制的問題個人以為在貨幣資源配置和行政政策方面不應該強行限制,因為那樣會限制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可以適當設置技術壁壘來限制市場參入,規范汽車產品指標,保障消費者權益

  1,你說的貧富不均和地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是制約消費物價指數平均值提高的原因之一,但你沒有指出造成貧富不均和不平衡的內在機制,也就是根本性的解決辦法。劫富濟貧只是一個間接的再分配調整手段而不是根本解決辦法。當然很大程度上再分配制度本身也沒有被很好的執行。在經濟增長和降低基尼系數之間選擇什麼樣的搭配,怎樣改造農業部門和吸納剩餘勞動力纔是國家政策真正應該考慮和解決的問題,也是最終解決農民收入低,購買力差問題的出路。

  為了防止誤會再補充說明一點:問題的核心不在於通過間接手段(稅收和其他措施)填補貧富差距,因為那樣一來必然造成投資消費比例下降農民看不到就業機會和出路的話就是拿到了錢也不敢消費去買彩電。而投資消費比率下降又會使經濟增長率降低,陷入通貨緊縮。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提高消費投資比率,就是說讓富人有興趣增加消費,企業有熱情增加投資。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規范化的制度,包括稅收制度

  2,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是個短期目的。消費,投資,技術進步最終來講還是人口基數的競爭。所以發達國家一方面搞移民政策,一方面鼓勵多生孩子。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經濟增長與福利經濟學,有很多關於人口增長與國家發展關系的觀點和主張。

  3,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就是經濟發展中外部性-也叫外部因素的問題有人將之稱為市場的盲點,也確實值得我們思考與重視

  公共交通設施相對私人用車污染少,但是經濟效益差(扣除環保價值評估)。今後應該怎麼平衡,包括生態保護等問題的確應該好好研究盡快建立措施。限制汽車發展不是辦法,個人建議成立綠色環保基金汽車廠家捐款部分相應免稅。

  fengjikou,你好!

  非常感謝你熱情,詳實而明晰的回復。非常欽佩你讓事實(統計數據)說話的科學的實證主義態度,而你對經濟領域的熟悉和表達的嚴謹也讓包括我在內許多學經濟的人感到驚訝!很高興和您討論這一問題,我們可以互相啟發,互相借鑒。如果可能您可否透露一下所學的是什麼專業麼?

  看了你的帖子,感覺你基本從事實層面鳥矙了宏觀經濟層面的狀況,動態和趨勢,並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示的見解。

  美國經濟學家Paul M. Johnson曾指出,中國的城市化和美國的科技創新是21世紀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這和你的觀點一致。

  我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對處於追趕經濟的國家來講,相當一個時期都會是---供給拉動需求的發展模式,也就是投資特別是對固定資產的投資要高於社會對消費部門的分配。也就是說由於中國的是發展中國家,首先需要更新設備和提高硬件設施檔次,而不象發達國家已經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只需要修修補補。所以在各個產業部門的成長分析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比消費部門的增長率高許多。由於資本·工資比率較低,國家的資金優先建設大型項目,企業的利潤優先投資設備和擴大生產規模,所以企業員工,包括通過稅收等手段向非生產部門(農村等弱勢人群)的再分配和收入往往增加不多。造成平均消費能力增長乏力。

  出口加上公共投資就是日本當年的經濟發展·飛躍模式。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到這種模式存在內在的機制缺陷。其就是容易出現通過金融,發行國債等方式在短期內強行添補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落差。造成產業結構和消費文化畸形。這非常值得我們深思。有沒有第3出路和方法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好在我們將政策靶子定在了個體消費者上,這是個明智之舉。

  另一方面,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也是難以避免。

  先寫到這兒,繼續討論

  fengjikou:

  和你討論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經濟學一向被稱為懮郁的科學,但你的討論中卻時刻洋溢著生機。面對困擾和衰退,有時候最需要洋溢著生機的智慧來提示未來。有人說經濟學不善於改造世界而善於改造世界觀,我也投半票贊成票希望我們的討論能碰撞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引起大家的關注和思考。

  今天由於時間關系,不做長篇討論了。對於消費和創造有效需求的問題上我們基本統一了。歡迎加入後凱恩斯主義的陣營!

  就你所談的內容提出幾個新的問題作為簡單的回答

  1,中國經濟的追趕路徑應該采取(或者說順應)什麼樣的方式?所有的經濟政策都是為了維護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而這一切的基礎又是探求對追趕經濟來說,是否存在穩定的增長路徑以實現從低態均衡向高態均衡躍遷(進入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

  如果本來就不存在所謂穩定路徑的話,那麼追趕經濟的主要政策目標就是提高經濟增長率,減少完全失業和解決發展不均衡問題這樣一來,消費的主角就是政府和富人(不僅是貨幣資本)。以此來引導消費或者說創造對普通人來說的美好生活憧憬。我認為這一模式基本正確。

  2,貨幣方程中流通速度放慢的證據是什麼? 希望能解釋一下

  3,對於貨幣方程指出一點

  方程中的M是抽象貨幣而不是實際發行的紙幣。假定實際發行紙幣為M0的話,則有T'=(M-Mo)V/P

  這個T'就是政府要為國企改革,金融機構調整,建立規范制度所支付的帳單。

  個人以為開放人民幣市場應該至少放在2010年後,為T'的充分貼現提供足夠的時間

  fengjikou;

  哈哈,我終於看明白你名字的意思了,研究了半天結果發現。。。。。。

  有趣!

  你對經濟學的攝獵很廣同時也有相當深的造詣啊。個人以為您再稍做努力,拿一個Ph。d是不成問題的。貨幣方程對時間求導數可以得到你所列出的動態方程,而這一方程和預先設置的目的函數(生產或是消費)合起來就是在特定金融政策的制約條件下求出最優政策或最優增長的問題。

  掌握貨幣方程的動態形式說明你已經很熟悉宏觀經濟學的計量研究方法其基礎就是工程學和最早應用在軍事領域中的控制論。你應該很熟悉吧

  我發現你似乎對實證更加敏感,豐富的數據讓我也增加了不少知識。

  目前有一種還不很普遍的看法(fieldman,張五常等)認為中國的市值要高於實習發行的紙幣。這也是人民幣昇值的國際背景之一。

  先請教一個和您名字有關的問題,風紀扣是中山裝最上邊的扣子麼?為什麼叫風紀扣呢?您的名字很有意義,象實證數據一樣留下一個時代的痕跡。

  許多國內的朋友容易對Ph.D和Post Doctor產生誤會。哲學被稱為科學的科學,因此眾多學科在授予博士學位的時候往往都標記Ph.D,以表明其學科在理性思維上達到了一個高度。博士後不是學位而是經歷,其往往是在獲得學位後基於某種原因留在原校或其他院校,機構從事一些後續性的研究,是一個過渡期。很多時候post doctor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今天看了羅伯特·蒙代爾教授在人大的講演,在關於人民幣應避免在短期內昇值,財政和金融政策的關系方面,很興奮地看到我們討論的一些意見和大師的觀點很接近。在學校時,我本人的專業方向是經濟增長和企業創新機制,最近由於工作的關系比較關注金融和投資領域的理論和問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時候跳出狹隘的專業往往能更加自由的思考並提出有原創性的想法。

  你認為都出了問題------這更加印證了你是一個不折不扣地泛凱恩斯主義者。包括古典/新古典在內的泛古典學派一向嘲笑宏觀計劃的有效性,認為市場不會失靈,價格剛性是滑稽可笑的等等。中國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說法;其實就是Lucas(盧卡斯)的著名的理性預期,Topin(托賓)曾說盧卡斯想革了凱恩斯的命,但是他也必然面臨更多的反革命。

  Milton friedman(費爾德曼)和張五常都是自由經濟派,他們都人政府應該避免通過各種手段,包括稅收來調控經濟。張五常教授的一部分主張很有意思,讀起來很輕松有趣。但某些地方的主張則值得推敲。經濟中的數學模型的確有濫用的趨勢。

  溫家寶總理的演說我剛剛在網上看過,很真切而中的地把握住了要害問題。下一步出臺什麼樣的相應政策值得關注。

  貨幣因素的經濟泡沫主要由金融政策的走偏引起。由於對經濟過於樂觀的估計導致中央銀行發行了超出市場資產總值的貨幣量,而市場本身或者說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就是包括科技進步在內的綜合生產力要素)短期內遠遠不能達到金融部門的預期,而過於積極地金融政策極其容易導致一系列的狂熱行為,就是引起非理性的消費和投資從而產生經濟泡沫。

  經濟因素則主要由消費行為,市場基礎和財政政策的失調引起。一般來講,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經濟運行有好處,但積極過頭了如采取大規模的赤字政策刺激經濟就是得不償失了。

  大規模的泡沫經濟往往由過分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政策)和激進的金融政策引起。80年代中期,日本的泡沫經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方面日本政府通過大量發行國債等手段啟動了大規模的公共投資,帶動產業昇級和提高消費能力。另一方面,在美國的壓力和指示下日元昇值造成股票的市值非理性的攀昇。同時,金融機構推波助瀾,信貸管理非常松垮,大量貸款。狂熱的投資和消費熱造成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驟昇,那幾年一派歌舞昇平,好不熱鬧。可惜好景不長,星星點點的理性如燎原之火,和黑色星期五一樣一夜之間焚滅了大小投資家們的黃梁一夢。泡沫經濟破滅,問題堆積如山,日本經濟舉步艱難。關於日本的問題鑒於時間關系不再贅述。

  基於現代經濟學觀點,價格圍繞價值波動說是很需要商權的理論。所以個人對泡沫就是價格超出價值這一說法持懷疑態度。80年代,我國長春發生的君子蘭泡沫和全國性的炒賣郵票狂熱事件不僅不是泡沫而是一些應該列入中國現代經濟史的壯舉。試想那時候計劃經濟為主,市場交易非常有限,更何談股票市場投資。郵票和君子蘭這些相對穩定和稀缺的商品成為人們的投資對象說明一部分消費者對計劃模式下的利息也就是投資/所得的回報率並不滿意。而他們希望將收入中的剩餘部分(儲蓄)投入高回報的市場。於是君子蘭和郵票就被呼喚出來。當時大家認為那是泡沫的主要原因在於心理層面也就是消費文化對交易價格難以接受。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東西就難於參與,沒有更多的人參與終會好景不長,而君子蘭的稀缺性又有限所以後來悄無聲息了。

  個人以為個體或者是小規模的個體群落的狂熱投資(也可以稱之為投機)行為並不可怕。投資的目的就是獲得收益否則不如捐贈,只是有多少長短的區別。任何希望窺測投資人心理層面或動機的做法都是徒勞地。關鍵是建立什麼樣的投資規則,機制以及空間和氛圍。政策的目的就是前瞻性的鼓勵人們參與產生公共利益的交易和投資。我倒是希望環保和教育市場能夠狂熱一些

  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不合理問題也就是fegjikou朋友所說的泡沫部分在理性驅動或政府行為下躍遷入低價位時。首先受影響的肯定經營房地產的企業和員工。其後是房地產產業鏈的其他行業的企業和員工。再次是金融機構,最後是消費者。這是個影響的時間序列效果,如果是嚴重性的話,主要是房地產產業的收益率下降,金融機構發生相應不良資產並且對該行業采取收緊政策。從而對國民經濟產生嚴重影響。

  前車之鑒,日本就是個教訓。

  我同意fengjikou的分析,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還沒有明顯的泡沫趨勢。

  外生衝擊對經濟增長和投資·消費比率的影響

  通常,我們把由經濟體系以外的因素對經濟運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稱為外生性衝擊(external shock),比如戰爭、大規模的災害等不可預期的突發性事件都屬於外生性衝擊.

  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爆發不僅危害健康,還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心理狀態,從而影響整個經濟系統地滑行,因此其可以視做比較大的外生性衝擊.

  您在上面的帖子裡發布了一些好消息,如一些地區(天津等)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上昇,同時出現了非周期性的消費比例上昇的趨勢.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端.由於我國以往遺留的種種經濟問題所以相當一段時期,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更多包含在固定資產投資比率中,這主要是彌補基礎設施和設備的不足,也為資本型增長向技術創新型增長的躍遷做好准備和鋪墊.所以,我認為只要保持貨幣供給的穩定和非奢侈品價格的平衡,不用過分懮慮經濟過熱問題,金融政策不需要再進一步穩健了,財政政策倒是還可以再積極一點.我看了您發布的對比蘇州和天津經濟環境的帖子,感謝您提供的十分可口的數據.我注意到天津的儲蓄餘額遠高於蘇州,同時固定資產投資與消費比率也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如果蘇州的物價指數處於民生基本商品價格低幅度振蕩且有下降趨勢,耐用消費品緩步攀昇,奢侈品有價格振蕩的話,那麼蘇州的經濟結構調整就相當成功.非理性的供給過剩(含合理部分)和過分悲觀保守預期造成的需求不足在相當程度上得到了緩解.市場機構和消費者行為正在走向成熟.

  一斑窺豹,蘇州可以代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較快,利用外資較好,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我國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接近9%,整體取一個單純平均的話可以說明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勢頭較好.

  在這種情況下, SARS爆發了

  一時間,國內海外的分析機構·人士紛紛大膽預測,估計既伊拉克戰爭後SARS對中國,亞洲和世界的經濟影響.

  你對倒薩戰爭給經濟造成的影響的分析很精闢,也挺全面. 局部性的外生性衝擊一般產生兩種影響1,打開一個短期的需求缺口在網上看到不少關於SARS的黑色幽默,說SARS改變了常年積壓的口罩,中成藥等商品的需求低迷,帶來了新的商機.拋開玩笑的部分,這就是說明衝擊會帶來局部的需求缺口.美國的倒薩戰爭推動自國軍工產業繁榮同時戰後的復興也會帶來一個熱鬧的供給需求戰.

  SARS衝擊也具有同樣效果.疫情平夕後,一方面肯定會出現一個小小的需求高潮,以釋放這斷時間消費者在情緒,心理和所得處理上積累的壓力和能量.風平浪靜之後人們應該會更加關注個人的生活的品質,投入更多的資源安排自己的人生.短期來看,飲食業,日用零售業,娛樂業等都會有一個小小的消費浪潮.而就行業來看,基於痛定思痛,醫藥行業,個人健康諮詢和服務行業,一部分物流業和應急支援服務業都可能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我想政府部門需要做的事是為這個短期需求增長中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掃清障礙. SARS疫情平夕後,仍然會有一部分消費者心存餘悸,過分小心和謹慎的處理自己的消費,這方面但靠商家努力肯定不行,政府應該盡量開動媒體,公共衛生等機器恢復消費者的信心和情緒.機遇總是與風險共存,SARS也不失為中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醫療衛生,醫學生物學研究,危機應急處理能力等的一個好機會

  2,給經濟基礎造成影響

  任何衝擊給經濟體系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都是比較難以觀察和估計的.根據預期學派,投資者和消費者一定會對衝擊有所反應.至於怎麼反應,就是基於預算制約,一種是相對理性(本人不喜歡LUCAS的絕對理性)也就是有嚴密的風險與收益的分析能力的人,還有一種是等著排隊的觀望者.可能還有做CHAOS運動者,姑且不計!

  一般來講追趕經濟往往都不是穩定的,容易對外生性衝擊產生激烈反應所以政府應該考慮用財政政策穩定市場,比如對相應行業實行短期的雙軌稅制等.

  1,價格上漲到底意味著什麼,它和弱勢人群的生活保障是個什麼關系

  其實所謂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從根本來講就是解決工薪層可支配收入的問題。收入(這裡主要是可預期的長期收入--如穩定的工作等)不增加,人們是不敢花錢消費的,有人提出學習發達國家花明天的錢--即鼓勵貸款消費的方式解決消費冷的問題,直截了當的說著絕對是個餿主意。所以我和fengjikou大哥討論的問題--換一種說法就是如何解決工薪階層收入增長緩慢和非效率花錢投資辦廠過熱的問題。你似乎最關心價格--價格代表什麼呢?有很多各種各樣的理論---歸根結底就一句話---它代表消費者的接受能力

  基本不存在你所擔心的問題,即消費物價指數會不會基於某種因素昇高--從而嚴重威脅到低收入階層的生活保障和利益。物價的非周期性提昇說明消費者接受能力的提高--說白樂就是工薪層的工資或者是可以預期的收入增加了。需求不足並不是只是想辦法鼓勵人們怎麼花錢,而是在認為大家普遍願意在有錢的基礎上消費的前提下,想辦法怎麼增加人們可花的錢。

  2,過渡經濟中出現的問題誰該負責

  東北,在計劃經濟時期曾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這和天津曾是中國的輕工業基地的地位是相同的。進入市場經濟後,這些地區的國有企業不能適應轉型經濟,導致大批企業度日艱難,大批職工下崗,出現了大批低收入階層。對這個問題國家因該負相當程度的責任---計劃經濟階段,國家和職工簽訂了一個無形的合同,就是在鐵飯碗和高福利的前提下,實施低工資的政策,來保障資源(企業的收入)優先用於生產。但是後來由於國家的政策發生了大規模的變化,所以這個合約無法繼續執行下去。國家是首先的違約者,所以一定程度上國家應該承擔責任。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是經濟政策的敗筆----國企改革之前應該先建立保障體系就不會有許多尷尬事件發生。

  3,低收入階層和廣大工薪層怎樣纔能增加收入--振興經濟

  東北地區經濟低迷----民風不是問題我是天津人,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拿天津來談也是一樣,總是有人說天津經濟上不去在於民風愚鈍,沒有商業意識,隨遇而安,過於保守,沒有要發展的願望。我不敢苟同。對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和不要懷疑經濟學的基礎---人是自私的一樣,人都希望過上他們理解中的幸福生活,所以沒有願望的差距,只有理解的不同。

  改變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現狀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給於一個啟動政策和啟動資源---一方面就是建立良好的經濟基礎,什麼基礎就是具備服務功能的政府而不是支配型的政府。

  說一點題外話,在網上看了走向共和這本書,這本小說文字非常好,不可多得同時所敘述的事情都是史實,很好看也很真實。一百多年前的事情方佛歷歷在目,而很多地方讓人覺得有似曾相識的地方。我很敬重李鴻章,在當時那個復雜局面下,他推行洋務運動,站在一個相當的高度為體制內改革和國家振興做了貢獻。甲午海戰的時候,我們輸給了日本。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日本仍然是世界第2經濟強國,讓許多抱著各種各樣目的中國人趨之若鶩。這是為什麼呢??哪些經常對日本罵罵咧咧的人在唾罵累了以後因該好好想一想!!讀了李鴻章在100多年前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你講驚訝於這位老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不僅注意到我們與地方強國的差距,也看到中國人的許多難以改變弱點。那篇訪談如果拿到今天許多地方應該同樣可以適用。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