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lian1975 2005-07-22發表於論壇
 

中國文學的病態審美

  許多中國文學作品都具有病態美,中國的審美意趣對病態的表現猶為突出,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情思。病態美也是一種美,是對美的一種現象的理解與感受,表現了人的獨特審美心理。

  美有各種形式,也有許多形象,清峻、通脫、華麗、壯大、高逸、平和、自然婉轉、流麗柔靡等等都是美的形象,對於藝術美,一般只要能產生精神認同的作品就可給人以美的感受。優秀的作品,欣賞者即可以感到精神愉悅,也可能是對痛苦的認同,而對病態現象的認同就產生了文學欣賞的病態美。

  中國人欣賞月亮,回避太陽,即使有太陽的形象也是暴烈的象征;易感傷秋天,少歌頌春天,少表現夏天,冬天也不過是冷酷而矣;感傷生命與死亡,幻滅於希望與來生;多感傷、少奮斗;多情感而少思辯。中國文學表現窮愁病苦、離鄉思親的多,快意豪放的少之又少,就其文章內涵也多是消極的。中國文學作品少積極對待人生的,大多是表現精神苦悶的作品,這可能與中國的哲學理念有關,重理學輕人性,還有含蓄的民族性格有關,性格不鮮明,中庸溫和。

  『喜善之詞難為,而愁苦之詞易工』(韓愈),在中國歷史上,很少見表現歡愉喜善的作品,使人有深切感受往往都是一些愁思窮苦之詞,這不僅僅是文字表現力的原因,其內因映射了一個民族的審美情思。

  中國古典文學大多是含有病態美,有許多病態形象,如病意釅釅的西施、弱不禁風的林黛玉,甚至還有那個多愁多病身的張生,一個男性的書生形象,幾乎找不到健康明朗的人物形象,表現粗曠豪放的也不過是蠻人形象而矣,大多不是正面宣揚的。在中國古典作品中,《詩經》、先秦散文、古樂府還好一些,純朴自然,少見病態;屈原大夫的作品雖高潔,但也含有一些病態,其政治上依附楚王也就罷了,情感上似乎也依附楚王,以美人自稱,傷感哀怨,悲切自憐,含有失寵的怨婦色彩;盛唐詩歌的氣象非凡,幾乎不見病態,而晚唐就差了一些,其中一些代表人物,像李商隱的詩縟麗於沈郁、寓深意於綺思,藝術成就很高,卻陷於迷朦,傷感懮郁,終不見激昂氣象,充斥著人生苦悶;詩詞歌賦大多表現傷春、悲秋、離思和懷人等情懷,這些個人情懷很容易與世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很愛欣賞,但這些都不是積極的,很容易使人迷陷其中,不思自撥,所以這類詩歌欣賞欣賞也就罷了,人走出屋子纔是重要的。作為中國古典小說頂峰的《紅樓夢》,就到處充斥的病態美,幾乎沒有健康明朗的人物形象,《紅樓夢》我很喜歡,不過每次讀過都有心灰意懶感覺,感覺什麼都沒有意義。所以魯迅先生很是不贊成讀中國的書,雖偏激,但是值得思考和借鑒。

  美與人的觀念聯系著,只有適應人的觀念纔會產生美,受到欣賞和認同。美不只是形象,更與人的感受緊密相聯,只有得到某種認同,表達出某種心理,纔會在內心產生和諧與認同,得到美的感受。中國的作品中常出現表達痛苦和無奈的作品,這是與中國的某種民族情感產生共鳴,形成獨特的審美情思。中國人對病態美的欣賞與認同,說明中國人本身就具有這種病態。文學是一個民族思想文化的外部表現,要想深入地了解文學的內在生命,必須通過他的歷史淵源、哲學思想、民族理念、民族痛苦以及民族夢想來深入地探論。

  中國歷史上沒有形成議會方式的民主決策機構,幾千年的專制統治,使中國人缺少對自由與民主的追求,耽於對反抗的無望和對束縛的無奈,沈倫於壓制環境中,缺少斗爭犧牲的精神,而自由與民主是與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關的,所以中國文人常常表現出精神苦悶,在文學作品中就表現出迷茫無望的病態現象。

  中國文學的病態美往往表現出對弱勢生命的憐惜與疼愛,是對生命脆弱的無奈,體現生命間的互憫,體現對美消逝的無奈與傷感,是對惡力量的回避和自傷自憐,這都源於希望的渺茫。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及宋以來的理學影響,『存天理、滅人欲』,強調理性與仁義,不提倡和尊重個性的表現,使得中國文人的性格多內斂,情感含蓄,文筆陰晦多思,憐人且自憐。中國人的陰晦多思的心態,使得中國人的神學系統百變怪異,沒有形成統一的神學信仰,沒有形成統一的理想與奮斗目標,強調修身養性,不提倡對自然與社會的探求與索取。神是人的心思的另一種寄托,是對現實生活的神化理解。在中國神的形象存在於各個物象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神的形象,而神的居所也多為山洞,這都體現了中國人思想的回避與遁世,也體現了中國人強調個人修為,不重視群體合作的特點。

  黑格爾在《哲學史演講錄。中國哲學》中說:『孔子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邊我們不能獲得任何特殊的東西。』對於崇尚自然科學的西方文化來說,他不可能理解東方哲學的理念。

  中國的哲學思想大多屬於感性哲學,沒有形成具有系統的思辯哲學。在中國具有代表意義的思想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外來傳入的佛教思想,宗教的明顯特點是回避社會,向內心尋求解脫,這些哲學理念使得中國人更注意人性的現象,而不是自然的探索。對於人性的追求,最終也只是探索到死亡而矣,最高境界也不過是對生命的憐憫。所以中國文學表現的精神苦悶也就不足為怪。

  美的感受往往是想象的所賦予的,中國人對美的欣賞往往是感性的,缺少科學、理性的分析,是中國人審美情思的表現。

  中國文人的病態審美體現出陰性文化,而陰性美的代表即為女性美,傳統的女性美表現為溫柔、順從、依附、無欲無求等,於女性畸形、扭曲、柔弱和單調性格因素的過份偏愛與稱賞,是中國男人們對於『病態美』的特殊嗜好的惡性膨脹。這似乎是男性強權影響下的文化,而病態美也似乎是強勢對力其所塑造的拗曲形象的變態欣賞,中國也創造出許多病態美的形象,盆景、假山、曲徑、等等,莫不是對弱勢的肆意捏造,這些物象經過長時間的文化熏染形成了病態美的意象。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