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身邊的感動故事第9期:用青春在西部“築夢”
|    首頁
總第 9 期
  用青春在西部“築夢”
姓名: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成員數量:125人
支教地區:甘肅定西、重慶開縣和新疆哈密
故事概要:2002年至今,天津師大共計輸送125名優秀研究生前往國家級貧困地區甘肅定西等地開展支教,將扶貧接力計劃薪火相傳,將志願服務精神發揚光大。
 
17所中小學、42720課時、13000多名學生……13批師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用服務與奉獻在祖國西部書寫着壯麗的青春篇章。以“甘於奉獻、勇於擔當、志願服務、薪火相傳”爲支教精神的年輕人們,面對困難從不怯懦。一年支教時光,讓他們學會了珍惜,也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責任的真諦。
    王家平:傳承支教精神,做腳踏實地的繼承者

位於大山裏的天津師範大學希望學校

早上7點,鬧錶準時響起,初春的天空亮得還是比較晚。王家平拉開窗簾,天空灰濛濛的,不見陽光的蹤影,山間的寂靜再一次按耐住了這個24歲年輕男孩內心的浮躁。每天早上,他醒來第一時間就會惦記起還在趕往學校或已經在教室外院子裏開始了晨讀的學生們。由於資源緊缺,除了雨雪陰天,教室是不開燈的。每天早上,天還沒亮透時,孩子們就只好三三兩兩地蹲在教室外面學習。一雙雙小手、一張張小臉被凍得又紅又腫,可從沒有一個人抱怨或者厭學。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與刻苦的精神,是王家平每天激勵自己堅守住這個藏在山窩窩裏的校園最大的力量。


學生們在教室外的院子裏讀書

王家平來到位於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的天津師範大學希望學校已經快200天了,作爲第十六屆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他與另外16名同伴分別被派到甘肅定西、重慶開縣和新疆哈密。在來甘肅前,王家平從往屆的師兄師姐那裏得到了很多關於西部、關於希望學校的訊息。這些訊息裏,既有對當地艱苦的生活環境、工作條件的介紹,也有如何在最短時間裏與學生相熟的方法。然而,真正來到希望學校,真正開始一年的支教工作後,王家平才發現,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世界。

作爲一名數學老師,王家平除了每週一至五準時出現在課堂上之外,課餘和週末時間他幾乎也都和學生們在一起。因爲在這裏,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其數量佔全校學生數量的75%,在王家平所教的七年級12名學生中就有9名是留守兒童。王家平和支教團的成員們不但要完成好一名教師在教學業務上的工作,還要扮演好“小夥伴”、“大哥哥”甚至“父母”的角色。


在袁佔江(中)家裏

支教團成員們去家訪

上個學期,王家平的班上轉來了一個叫袁佔江的男生,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由於家很遠,袁佔江只好寄宿在學校。離開家,又還沒和新同學們熟悉起來,他看起來悶悶不樂。在一次家訪中,王家平發現袁佔江的家裏可謂是“家徒四壁”,午飯往往就是涼水就幹饃饃。從此,每天晚自習時王家平就把這個小男生叫到辦公室來寫作業,寫完作業還會給他輔導功課。削個蘋果、衝杯麥片、帶他回宿舍吃飯,王家平悉心的關懷慢慢溫暖着袁佔江弱小的心靈,也讓他逐漸打開了心扉,訴說起自己的不適感、對父母的思念、家裏情況等。如今,袁佔江已經把王家平視爲自己最依賴的人,而王家平也在和袁佔江的相處中,不斷成長着、收穫着。在快放寒假的時候,有一天,王家平發現袁佔江格外開心,就問他今天怎麼看起來那麼興奮,袁佔江說因爲他知道今年春節他的父母要回家過年了,而他上一次見到父母還是4年前。孩子真摯的情感流露觸動着王家平,因爲在這之前他從沒有與父母這麼長時間不見面的經歷,更不會理解因爲能和父母見一面,也許只是幾天短暫的相處,就能有如此快樂的感受。那一刻,王家平也理解了,爲什麼最初給袁佔江蘋果吃時他那麼不好意思接受,因爲在家裏他幾乎沒有吃過水果,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蘋果,但對他來說卻無比珍貴。


支教團成員們在宿舍裏看書

“有些事可能是我們一輩子都不會遇到的,有些‘珍貴’也同樣可能是我們一輩子都體會不到的。”王家平說。這種“珍貴”的美好卻也讓人心疼,天津師大研究生支教團一屆一屆的成員們一直通過努力幫助西部孩子們撫平心間的“缺失”,他們對孩子們噓寒問暖並時常家訪探望,幫孩子們撥通父母電話加強感情溝通,聯絡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資助提高孩子們的生活品質。讓“珍貴”漸漸變成了“珍惜”。“來到這裏,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理解了‘珍貴’、學會了‘珍惜’。”這或許也是所有師大支教人共同的收穫。

    孟亮:用鏡頭記錄西部,做感動與希望的播撒者

“夢開始的地方”支教攝影展

離開天津師範大學希望學校一年後,2013年4月11日,孟亮的60多張支教攝影作品在天津師範大學圖書館展出。這場名爲“夢開始的地方”攝影展展現了孟亮在希望學校支教一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參展照片也是從他一年間所拍攝的2000多張照片中精選出來的。孟亮是2011級文藝學專業的研究生,也是第十三屆研究生支教團的團長。“每個人都有夢想,曾經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山區支教教師,一年前夢想實現了。如今,我的夢想是希望更多的人關注西部,幫助山區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孟亮說。


小男孩在燭光中讀書的照片尤爲引人注目

在孟亮的作品中一張小男孩在燭光中讀書的照片尤爲引人注目。當大家把孟亮拉到照片前,讓他介紹這張作品的故事時,時光彷彿一瞬間將孟亮的思緒定格,又彷彿一瞬間將他拉回一年半前。

那是2011年10月的一個晚上,支教的志願者們都休息了。突然聽見有人敲門,孟亮看到兩個男孩站在門口,那是班裏最小的孩子——只有5歲的邴海生和他的哥哥金邴龍。邴海生很害羞,看到老師什麼也不說,只是笑。他的哥哥替他開了口:“老師,弟弟有問題不會,想請教您。”孟亮趕緊把兩個孩子帶到屋裏,可沒一會兒就停電了。孟亮有些尷尬也有些不知所措,而孩子們卻淡定自若地從書包裏掏出蠟燭。孟亮很驚訝,問到:“難道你們預料到會停電嗎?”孩子們被老師的話逗笑了:“在村子裏停電是常事啊,我們都習慣隨身帶着蠟燭了。”就這樣,兩個孩子在微弱的燭光下學習了1個多小時,而孟亮一直注視着這對被燭光映紅臉龐的小兄弟,他們對知識的渴求與執着,感動着孟亮,也讓他忍不住一次次按下快門。

金、炳兩兄弟求知若渴的狀態不是個例,而是代表了西部大多數孩子爲實現“知識改變命運”這一目標而努力的過程。爲了走出大山,爲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很多學生不惜每天走4個小時山路往返學校,遙遠的山路不僅耗費掉了孩子們寶貴的讀書時間,更存在無法預估的危險——黑暗、懸崖、落石、冰凍等。那時天津師範大學希望學校還沒有宿舍,於是,孟亮在回到天津一年後,在學校的支持下,經過20多天的籌備,一場爲希望學校籌款建宿舍的活動順利舉行,也就是2013年4月的那場支教攝影展。


師大師生紛紛慷慨解囊,爲希望學校建宿舍籌款

是的,那不是一場普通的攝影展,它身上還揹負着一個艱鉅的任務。當持續1個多月、有上萬人蔘觀參與的“夢開始的地方”支教攝影展結束時,孟亮欣喜地看到,來自全校師生們的捐款已達224610.5元,很多愛心企業聞訊後也參與捐贈、奉獻愛心,希望學校擁有宿舍的願望即將成爲現實。然而,這場支教攝影所帶來的不只是數十萬的善款,還有大家對西部教育的高度關注。很多學生找到曾經參與支教的老師、師兄師姐詳細詢問當地情況以及怎樣有資格申請加入支教團。

孟亮用相機生動地記錄着西部,讓觀衆既看到了壯美河山,也看到了艱苦環境;既看到了孩子樸實快樂的校園生活,也看到支教團成員日常的生活寫真,而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大山背後的希望,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加入到爲希望助力的隊伍中。

    張玥:真情走出支教路,做薪火相傳的引路者

2013年5月21日,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團委書記張玥與同事們一起來到甘肅定西見證並參與了希望學校學生宿舍的奠基儀式。此次定西行,對張玥來說,猶如老朋友久別重逢一般——她已經與這片土地告別了將近10年。


張玥(右)曾經的學生趙雲梅(左),如今接過教鞭,成了希望學校的一名教師

作爲天津師範大學第二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2003年,張玥首次來到甘肅,成爲甘肅定西巉口鎮巉口中學的一名支教老師。10年前的甘肅定西,比現在還要落後很多。睡條凳、喝窖水、劈柴生火……這些對城市孩子來說從不曾經歷的事情,張玥在支教的一年時光中一一體驗。然而,與生活的艱苦相比,更讓張玥倍感壓力的還有當地人對這個創建不久的支教項目所持的觀望甚至質疑的態度。沒有太多前人的經驗與忠告,張玥一邊工作一邊調整着自己的心態,最初要給當地帶去翻天覆地變化的“英雄主義”慢慢被磨去了棱角,轉變爲對支教誓言的執着捍衛。

“花的事業是絢麗的,果的事業是輝煌的,而葉的事業是謙遜的。”張玥說她就要做一片小小的葉子,襯托着花、護衛着果,爲西部連片黃土山帶去一點點綠色。張玥將“葉的謙遜”帶進課堂,用平等與關懷拉近了與學生們的距離。那時候,學生們還不明白“支教老師”是來幹什麼的。口音不同、穿着不同、上課方式也不同的幾個“怪老師”像UFO一樣,讓學生們滿心好奇又不敢接近,課堂上經常出現提問無人回答的“冷場”。可張玥懂得學生們對知識、對山外世界的渴望,她不斷鼓勵他們,用“快樂教學法”打破課堂的寂靜,學生也與她成爲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支教團的歷屆成員們返回學校後還肩負起了宣講的任務

一年時間如白駒過隙,流逝了有限的艱辛與磨練,卻收穫了無限的關注與理解。可是,沒有人願意面對分離,當告別那一刻來臨時,張玥與團員們選擇悄然離開。他們將被褥照舊鋪在牀上,不露聲色,更沒有通知任何人。那天下着雨,張玥清晰地記得,他們站在火車站,心情也和天空一樣。就在即將踏上返津的火車時,一羣瘦小的身影從遠方走來——學生們趕來給老師送行了。對西部的不捨、對西部孩子的牽掛,不但讓張玥在分離時哭成了淚人,更讓她在10年後的今天再次回想起時依然紅了眼眶。回到天津後,張玥帶着“支教精神”繼續學業,並在畢業後留校成爲了一名輔導員。雖然離開了西部,但支教的收穫始終鞭策着張玥,她早就下定決心,即使離開也要繼續爲那裏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爲輔導員,爲了培養學生的奉獻意識,也爲了讓更多人瞭解支教工作,張玥以支教生活爲素材,編排話劇《青春之歌》,並在學校巡演,引起了學生們對西部的空前關注。10年間,在張玥的感染下,她的學生中已有7名先後接過支教接力棒,去到西部奉獻青春、錘鍊自我。


希望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代表應邀到天津參觀、學習

從2002年天津師範大學招募選拔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團奔赴西部開始,13年來,天津師大共計輸送125名優秀研究生。然而,不但有一屆又一屆支教團遠赴那裏,天津師範大學還曾邀請希望學校的師生來到天津,讓老師接受培訓,讓學生親眼看看山外的世界。“支教時,有學生跟我說:‘老師,都說山外的世界很美好,可有天我爬上了山頂,看到的卻還是光禿禿的山。’而今天,那裏的孩子終於有機會看到‘山外的世界’真正的樣子,相信這段來天津的回憶會成爲他們求學路上的動力。”張玥說。

服務西部教育事業是每一名天津師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的夢想,一屆屆支教人想做的、正在做的就是爲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夢想插上勇敢而堅強的翅膀。(北方網新媒體記者楊奕)

 
北方網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