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身邊的感動故事第49期:“牆上的餐桌”愛心接力暖津城
|    首頁
總第 49 期
  “牆上的餐桌”愛心接力暖津城
姓名:王燕清
年齡:42歲
身份:“牆上的餐桌”活動發起人,海光寺“沙縣小吃”店店主
故事概要:2015年11月13日,一直默默做好事的福建大姐王燕清在自己的小吃店裏發起了“牆上的餐桌”活動,幫附近醫院的患者及家屬解決溫飽問題。
因爲愛,王燕清發起了“牆上的餐桌”;因爲信任,“牆上的餐桌”得到了百姓的大力支持。一個人做好事,是助人;一羣人做好事兒,是助夢。每一個面對大病求醫的家庭,都要經歷一場不知道會打多久的持久戰,“牆上的餐桌”就是一個爲這場持久戰做後方支援的愛心供應站,是幫這些家庭實現康復夢的助夢工廠。
    奉獻鋪出希望路 “牆上的餐桌”得到百姓支持

近日,網友“瑞雪紛飛”在北方網“身邊好人”欄目發佈了題爲《用愛播灑人間 愛心餐館牆上的餐桌》的帖文,引起網友與其他媒體高度關注與積極轉發。很快,“牆上的餐桌”傳遍了天津大街小巷,大夥紛紛爲店主點贊,也爲這些病患家庭揪心,津城愛潮涌動,餐館內擠滿了前來奉獻愛心的人們。

是什麼原因讓店主走上這條公益愛心路?經過一段時間,“牆上的餐桌”運行得怎麼樣了?其中有哪些令人難忘的事?……帶着這些疑問,北方網新媒體記者走進了這家愛心餐館。

臨近年末,在位於南門外大街的餐館裏,原本分散放置的桌子被併攏在一起,小碗的飯菜換成了一整鍋有着吉祥寓意的長壽湯麪。桌上熱氣騰騰的佳餚溫暖了整個餐館,也溫暖了圍坐在一起的操着不同口音的“陌生人們”。這些“陌生人”,來自不同的家鄉,有着不同的故事,卻因爲相似的遭遇而結緣在一起——他們的家人,或父母,或丈夫,或妻子,或兒女,都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簡稱“血研所”)裏的患者,爲了給家人治病,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治療費讓他們花光了家中的積蓄,有些更是負債累累。


王燕清去血研所看望小患者

59歲的王富和來自遼寧農村,孫女小雨彤在5年前不幸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對於一個以種地爲生的家庭,高額的治療費讓他們難以承受,每來天津治療一次就要花掉上萬元。儘管這條求醫路非常難走,但王富和仍一步一步咬牙陪孫女走過來了。去年夏天,王富和與老伴帶着小孫女走進這家愛心餐館。“他們進門便問最便宜的菜是什麼。”雖說曾多年在外打工,再苦再累的日子也經歷過,但兩個老人帶個孩子卻只點1份青菜、3碗米飯的情況,王燕清還是頭一次遇到。客人因食不果腹而面露難色,王燕清在一旁看着,心裏特別不是滋味。漸漸地,王燕清了解到,爲了能省錢給家人看病,在天津求醫的日子裏,血研所裏的患者家屬們大多會想盡辦法省吃儉用,每次來店裏吃飯時也都只點最便宜的。王燕清走近他們,盡全力幫他們解決遇到的各種難題。

王燕清是這家“愛心餐館”的負責人,可她不喜歡大家喊自己“老闆”,而是喜歡被叫做“王姐”,因爲那樣能讓人感覺像親人一樣。吐吐生活的苦水,說說病情的進展,病人家屬們每次來吃飯時,總是會拉着“王姐”聊聊天。作爲大姐,時而加料免單,時而“端”上“心靈雞湯”,王燕清的幫助讓大家不但填飽了肚子,心裏更是暖暖的,真的有了家的感覺。

然而,一個人的力量總是微弱的,店員還是要領工資,店裏的生意還得做。


初期“牆上的餐桌”還是手繪板

如今“牆上的餐桌”已被一道道“愛心餐”貼滿

2015年11月10日是王燕清42歲的生日,一些朋友來給她慶祝。席間,王燕清和大家聊起一直以來幫助的人和他們的故事。朋友們爲她豎起大拇哥,同時也爲她發愁。“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不如發動更多人的力量,讓這件好事兒能持續做下去。”朋友說,在美國紐約有一種名爲“牆上的咖啡”的公益行爲,就是客人可以買兩杯咖啡,一杯自己喝,另一杯“掛在”牆上,當有衣着襤褸的人進店喝咖啡時,從牆上取下一張寫着“一杯咖啡”的字條,就可以免費領到一份咖啡。

一顆愛心遇上一個好主意。3天后,“牆上的餐桌”正式在王燕清這家60來平方米的餐館裏推出。每天,王燕清都站在門口,不厭其煩地向來往顧客介紹“牆上的餐桌”的發起初衷,介紹她正在幫助的患者和患者家庭的故事。因着王燕清的努力,以及她在天津積累的人脈,朋友、朋友的朋友、顧客、顧客的朋友……越來越多的人向這家“愛心餐館”聚攏而來。


來“愛心餐館”奉獻愛心的人絡繹不絕

有些人是無意間走進,被感動;有些人是被感動,特意趕來;有些人是吃過飯後,點了相同的一份貼在牆上;有些人是沒有吃飯,卻放下了數份飯錢……短短几天,上牆的“愛心餐”就佈滿了整個展板。82歲騎車趕來的李大爺、“組團”獻愛心的一家人、孩子曾患白血病的一對父母、專程從北京趕來捐款的好心人……愛,因關懷與信任而凝聚在一起,由點滴逐漸彙集成海洋。

    信任搭起施助橋 “愛心餐館”溫暖津城冬日

在這家“愛心餐館”裏,有一個看起來有些靦腆的店員,她不像其他店員那樣擅長張羅,只會在客人們離開時默默將餐桌打掃乾淨。這個店員叫劉嫚,每天中午就餐高峯時段,她都會來店裏幫王燕清“打工”,而下午2點多她就得離開,因爲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丈夫還在血研所的病房裏等她。劉嫚和丈夫來自江西廣豐縣下溪鎮的一個普通村落,家中唯一的收入是丈夫蹬三輪車幫服裝廠運送布匹賺的錢。自從丈夫生病,這個80後小家庭的頂樑柱一下子倒了。今年9月,一個讓劉嫚印象深刻的雨天,她和丈夫隻身來到天津求醫。“當時醫生就直接告訴我們‘這個病很費錢。’讓我們做好準備。”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丈夫已經花掉了20多萬,如果進行骨髓移植可能還需要再花60萬。身處無親無故的異鄉,前途未卜,劉嫚的心中總有一層無助的陰霾揮之不去。

一次,在病友介紹下,劉嫚也到“愛心餐館”領免費餐,從此便結實了這個大她14歲的大姐——王燕清。眼見劉嫚如此年輕就要承受這般坎坷命運,王燕清似乎看到了初來天津口袋裏只有300元時的自己,“無助的時候就盼着能有人拉自己一把。”王燕清拉住劉嫚,告訴她可以來店裏幹活掙點錢,哪怕錢不多,能給丈夫買點營養品也好。“王姐給我們的錢一點都不少,每天臨走時還總會往我手裏塞水果,讓我回去吃。”說到感謝,劉嫚一雙秋水盈盈的眸子霎時間泫然欲泣。

對劉嫚來說,“愛心餐館”像家一樣給了她足以與這個難捱的異鄉嚴冬抗衡的溫暖。而這個家不只是劉嫚一個人的,像劉嫚這樣得到王燕清幫助的人,還有很多。


小顯赫(左)與劉嫚(右)

來自遼寧農村的11歲男孩小顯赫在今年1月被確診患上了白血病。儘管母親劉豔賣掉了家裏的房子和汽車,但高額的醫療費仍有很大缺口。走投無路時,王燕清收留了劉豔,當她是姐妹,而小顯赫更是得到了王燕清的悉心呵護。王燕清把自己的衣服和鞋分給劉豔穿,爲了方便聯繫給她買了手機,幾乎每天也都會去探望一次小顯赫。小顯赫開始第7次化療後,爲了讓孩子暫時忘記病痛,王燕清買了食物和玩具送給小顯赫和他的病友小夥伴們。病房裏充盈着歡聲笑語,孩子們臉上的幸福笑容讓王燕清心裏格外暖,也讓她不由得想起遠在老家的女兒。


每晚閉店后王燕清都要清算一天的捐餐和領餐情況

王燕清收到來自普通市民的“表揚信”

說起自己的孩子,王燕清嘆了口氣;“快過年了,想家了!”王燕清說,累的時候就特別容易想家,“每天5點就要開始給患者們做早飯,晚上閉店還要清算一天的捐餐和領餐情況,最近幾天全身總是沒力氣。”除了身體的疲憊,更讓王燕清感覺到累的還有心,“做好事不容易啊,雖然每天都有愛心人士來爲患者們獻愛心,來給我打氣,但也有很多人質疑,甚至詆譭。”在“牆上的餐桌”推出的這段時間裏,王燕清收到了無數的讚譽,也嚐到了嘲諷的滋味。有人說她心腸好,有人罵她在炒作;有人讚譽她無私奉獻,有人質疑她捐領不清。

“人的一輩子,其實最開心的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賺’到了多少陌生人的信任,這是用錢買不到的!窮死不撒謊,難死不騙人!永遠不要丟掉別人對你的信任,因爲別人信任你,是你在別人心目中存在的價值!”王燕清說。


大家的信任與支持是王燕清把這件好事堅持做下去的動力

大家的信任與支持是王燕清(右二)把這件好事堅持做下去的動力

做好事不易,堅持做好事更難。也許有些看似傷害的詆譭在一段時間後會變成成長的“禮物”,但仍希望這樣的“禮物”少一些,鼓勵和信任纔是溫暖一個好人、一顆善心的最可貴的禮物。

再有幾個月就到春節了,舉家團圓的日子讓孤身漂泊在外的王燕清想回家卻又滿心糾結,她說:“在天津有太多牽掛,牽掛醫院的患者,牽掛每天來店裏領餐的患者家屬,也牽掛一直關注、支持‘牆上的餐桌’的人們。”(北方網新媒體記者楊奕)

北方網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