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身邊的感動故事第44期:她和眼科“直通車”的10年義診路
|    首頁
總第 44 期
  她和眼科“直通車”的10年義診路
姓名:張敬民
年齡:66歲
身份:天津市眼科醫院社區服務直通車負責人
故事概要:從2005年組建社區服務直通車開始,負責人張敬民就帶領醫護人員開展義診檢查、送醫藥下鄉、扶弱助殘等公益活動,爲眼疾患者解除病痛,送去光明。
在由3000多天、80000多小時組成的10年過往中,張敬民帶領着直通車團隊,10年行程10多萬公里,爲患者免費義診檢查服務12萬人次。他們每到一處,不僅爲那裏送去“光明”,還爲當地醫院送去“理念”,受他們的影響,湖南湘潭仁和眼科醫院等也自發組織學習效仿。
    十年堅守 一腔熱情行義舉是初心

“突突突……”拖拉機發出的轟鳴聲鋪天蓋地從遠處涌過來,一下子打破了薊縣小彩各莊村午後的寧靜。駕車的老漢李紹華咧着嘴笑着,黝黑色臉龐上露出一排泛了黃的牙齒。車上拉着的玉米是村民僱他運送的,雖然總是早出晚歸,甚至晌午了還得頂着日頭跑在鄉間小道上,但李老漢心裏始終是美滋滋的。因爲,曾經的他,甭說開車,連想爲果樹剪枝都模模糊糊地分辨不清。很多年,李紹華因爲眼疾,什麼農活都幹不來,他一度以爲自己的晚年就要這樣在昏暗中度過了。“現在,即使晚上開車都沒問題,心裏別提多痛快了!”李紹華說,至今他還感覺像在夢裏一樣,他忘不了那輛改變他命運的大巴車。


眼科社區服務直通車走進薊縣孫各莊滿族鄉

那是一輛車身上噴着養眼綠色的大巴車。從2006年3月17日第一次駛出天津市眼科醫院算起,它帶着“光明”先後奔赴過800多個地區,行程10多萬公里,爲12萬人次患者進行了免費眼科義診。今年,這輛大巴車即將結束它的使命,“退休”了。2005年,眼科醫院社區服務直通車項目籌備之初,這輛裝配有多種眼部檢查儀器的醫療出診車作爲重要的“成員”加入進來,和它一起加入的還有張敬民。10年過去了,連“鋼筋鐵骨”的大巴車都要退休了,張敬民卻還在堅守着。

其實,張敬民早就“退過休”了。今年66歲的她,在2004年的時候就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是,當院領導找來時,說起建設眼科社區服務直通車的想法後,她義無反顧地答應了。有着幾十年經營管理經驗,又是老黨員,張敬民決心,就算是發揮餘熱也好,一定要把這件利民的事幹好。

選購出診車、安裝設備、組建團隊……前期的工作進展十分順利,這也讓本就一腔熱情的張敬民更加信心滿滿。“做奉獻還能有什麼難的嗎?”可就在她馬不停蹄地打算開始出車義診之時,意想不到的“難事”開始冒出頭來了——幾次聯繫社區、院校表示想去爲大家免費進行眼科檢查時,都遭到了質疑。“真的是免費的嗎?”“不會是想賣藥吧?”更有甚者悄悄找到張敬民問:“能給多少回扣?”一盆盆冷水劈頭蓋臉地澆下來,驚得張敬民一愣一愣的。“做好事不應該這麼難。”滿心疑惑的她找老百姓聊天,打算問個究竟。原來,曾有很多不良藥商打着義診的旗號高價賣藥、賣保健品,不少羣衆都上過當、受過騙,病沒看好,還虧了不少錢。雖然理解,但也無奈,張敬民耐心解釋、詳細解答,一點一點打消大家的顧慮,改變大家對“義診”的誤解。

2006年3月17日,雖然氣溫已經上升到10度左右,但薊縣山區依然比市區冷許多。眼科社區服務直通車停在了薊縣殘聯的門前,人們排着長隊,等待逐一被安排上車做檢查。這是直通車的首次出診。張敬民站在車外,疏導着秩序,雙手凍得冰冷,心卻暖暖的。“很多老人是被兒女揹着、架着,甚至擡着來的,他們中有些人這輩子都沒有做過眼部檢查和治療。”張敬民說,“在農村,不注意衛生很容易感染沙眼;燒柴點火又總是會讓眼睛暴露在煙熏火燎之中,時間久了眼裏就會長胬肉;甚至很多老鄉上了年紀眼睛模糊了,就認爲是應該的,老眼昏花嘛,但其實他屬於屈光不正,配個眼鏡就能讓世界再次清晰了。”親眼目睹老鄉們如此大量的眼疾和錯誤認知,親耳聽見老鄉們接受檢查拿到免費眼藥後的聲聲感謝,張敬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所負責的這個直通車項目的重要意義。


東麗區某鑄造廠的工人們在接受眼內異物去除手術

2010年的第一場大雪降臨津城那天,張敬民和眼科社區服務直通車冒雪趕去了東麗區一家鑄造廠。在鋼花四濺的環境中工作,又缺少護目鏡保護,全廠上下數以百計的翻砂工、磨合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眼疾。紅着眼、流着淚,工人們即使這樣也不願意請假去醫院做檢查治療。“又要扣錢,又要花錢,路途還那麼遠。”工人們有自己的理由,可他們不知道長久的發炎會讓角膜潰瘍,嚴重了很可能造成失明。但張敬民知道。眼科社區服務直通車的到來讓工人們歡欣鼓舞。上車做檢查,再到廠醫務室裏排隊取異物,工人們不用出院門,不用花一分錢,眼裏的隱患就沒了,工作更帶勁了。“真是雪中送炭!”

    行萬里路 爲患者送去光明是願望

8月,是內蒙古海拉爾區最美的一個月份。一望無際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錯落有致的低山、平原與河灘,讓那個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中國版圖“雞冠”處的區域,處處美景如畫。然而,張敬民卻無暇欣賞這些。2014年8月8日,經過3天的長途跋涉,眼科社區服務直通車駛進了扎蘭屯市。沿路的顛簸與冰雹、雷電雨的雙重“襲擊”,讓年過花甲的她早已疲憊不堪。這是張敬民和直通車第三次來到內蒙了。海拉爾也是他們目前去到過的最遠的地方。


爲錫林郭勒盟草原上的牧民上門進行義診

張敬民還記得,2011年7月20日是眼科社區服務直通車第一次走出天津的日子。10多名醫護人員奔赴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某部隊邊防站,爲戰士們送去“八一”建軍節的“禮物”。2013年,他們二進內蒙,去到錫林郭勒大草原,進入牧民家的蒙古包,真正將直通車“通”進了屋。由於蒙古包分佈並不集中,聽聞天津的眼科專家來了,很多牧民騎着馬趕來,馬匹嗤嗤地喘着粗氣,牧民更激動得漲紅了臉。蒼茫的草原、晴朗的天空以及牧民們淳樸、清澈的眼眸,至今讓張敬民難以忘懷。然而,更讓張敬民動容的,還要數老區貧困人民生活條件的艱苦和醫療條件的落後。


爲二連浩特邊防戰士義診

爲支持中西部革命老區鄉鎮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豐富老區廣大羣衆的衛生知識,提升老區人民羣衆的健康水平,2012年七一前夕,在醫院黨委書記的帶領下,由張敬民等10餘人組成的一支醫療小分隊,歷時兩週時間,奔赴晉、陝、豫革命老區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先後在山西靈石、陝西西安、延安、河南洛陽、開封等革命老區開展義診活動,併爲延安革命老區捐贈辦公電腦20臺,爲靈石縣靜升鎮中學捐贈全新運動服50套、運動鞋50雙。2014年勞動節前夕,張敬民又帶領社區直通車團隊遠赴湖南省,爲當地少數民族和居民開展義診活動。來自湘西老區的90歲孤寡老人劉奶奶因白內障導致失明已有10餘年,由於沒有子女,生活十分困難。張敬民聽說後,主動聯繫,積極安排檢查、治療。老人重見光明,老淚縱橫地拉着張敬民的手,激動地說:“我以爲我這一輩子就再也看不見了!”

10年時間,天津市眼科醫院的社區服務直通車名氣已遠揚全國,服務覆蓋京、津、冀、晉、陝、豫、蒙、湘等多個省市,深入革命老區、邊關哨所、社區、學校、工礦企業、建築工地、農村、福利院、養老院、兒童村等地,爲學生、農民、老人、兒童、民工免費開展健康諮詢、義診檢查、贈送藥品、扶貧助困等公益服務活動。在張敬民與同事們的身體力行過程中,很多醫院也有意建設直通車項目,將義診送到百姓身邊。當來自天津的“直通車”在湖南義診時,湖南當地的湘潭仁和眼科醫院也自發效仿,組建了“光明大巴車”,與之同行。


到山西省臨汾市喬李村喬李鎮義診

除了越來越多的醫院加入到義診隊伍,醫護人員的變化也讓張敬民十分欣慰。作爲院內的一個特殊科室,社區服務直通車有固定成員7人,但每次出診,單靠7人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力量則需要從其他科室調配人手:出診幼兒園,需要小兒科的醫生;走進社區,重點要看老年病;到工礦企業義診,更多是處理外傷、角膜炎;而去機關、院校,則以近視眼檢查、配鏡爲主。“出診很辛苦,開始時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參加,但現在,很多醫護人員爭着搶着要去。”張敬民說,對醫院的醫護人員來說,社區服務直通車可以算是他們的流動課堂,“常有患者投訴醫生態度‘冷冰冰’,但參與過直通車的醫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爲他們真正走到過患者身邊,近距離地感受過患者的疾苦,也被患者們一雙雙“需要”的眼神洗禮過。這樣的醫生,又怎麼會出現醫患矛盾呢?”

如果說社區服務直通車是課堂,那麼,張敬民可以算是課堂上的標兵。一次在青島義診的過程中,張敬民遭遇了嚴重的水土不服,一直承受着上吐下瀉的痛苦。但她還是堅持完成了手頭的工作,直到整個義診活動結束才抽出時間到醫院打針輸液。張敬民是經歷過上山下鄉的一代,在工作中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勞、甘於奉獻和深入基層的“知青精神”。

在由3000多天、80000多小時組成的10年過往中,張敬民幾乎把全部的精力和體力奉獻到了眼科社區服務直通車和一次次義診中,“我一直想學彈鋼琴,也報名了老年大學,可一直沒時間練習。”張敬民笑說等有一天她真正“退休”了,有很多想做但一直沒時間做的事要去做,“養養花、遛遛狗、練習彈鋼琴。”

“還有和老伴一起去旅行,沿着義診的路再走一趟,好好欣賞一下曾經錯過的風景。”(北方網新媒體記者楊奕)

北方網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