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身邊的感動故事第3期:一張車票溫暖回鄉路
|    首頁
總第 3 期
  一張車票溫暖回鄉路
姓名:袁曄、黨娜、呂傑、劉亞豔等7人
年齡:90後
故事概要:寶坻區的7名“90後”年輕人聯合發起“網上訂票,我們義務幫您”志願服務活動,免費幫農民工代購火車票。他們網上訂票並墊付車費,而農民工拿到票後也都及時將錢送還。
曾經一段時間,“90後”常被貼上“自我”的標籤,但隨着這代孩子逐漸成長、成熟,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90後”承擔起了社會的責任。在天津寶坻,7個有擔當的“90後”不但努力奉獻着自己,還將誠信作爲溝通的橋樑,讓道德互信踐行他們的行動中。
    有一種理解叫“感同身受”,有一種幫助叫“舉手之勞”

袁曄(右一)和他的小夥伴們

“2月11日,從天津到九江,查查還有票嗎?”2015年1月13日一大早,袁曄的手機又收到了一條“求票”短信,對方這兩天要暫時離開寶坻,想在臨走前把車票拿到手。看到信息,袁曄立馬招呼小夥伴們登陸火車票訂票網站進行查詢。“只有‘無座’票了。”“沒有座位可不行,趕緊把信息發給大家,一起幫忙盯着。”

今年這個冬天,對於寶坻的衆多外來務工人員來說,似乎要比往年“溫暖”許多。他們不用再守着火車站售票窗口凍上幾天幾夜,也不用跑遍寶坻大大小小正規或不正規的火車票代售點,更不用爲一張車票多花上幾十元,甚至有時加錢也買不到。2014年年末,有7個“90後”年輕人決定承擔起幫寶坻農民工“搞定”返鄉火車票的艱鉅任務。於是,一張小小的車票不再是擋在天津與家鄉之間難以逾越的“高山”,反倒成爲一條“康莊大道”,讓遊子們能載着歸家的迫切之情輕鬆返鄉過大年。

“從2007年去山東上大學開始,8年間幾乎每年我都要和‘春運’鬥智鬥勇”,在寶坻區北城路寶坻二中附近的一處很小的門臉房裏,我們見到了袁曄。袁曄是這場“義務訂票”活動的發起人,1990年出生的他也是這支“90後”訂票隊伍裏的大哥哥。2007年,17歲的袁曄離開家鄉甘肅平涼到山東菏澤讀大學,從那年起,他便開始和“春運”相識,也見識到了“春運”一票難求的可怕形勢。到火車站排隊,去代售點訂票,甚至找票販子花高價買票,幾乎所有能想到的辦法他都試過。趕上運氣不佳時,他回家本來只倒一趟車的路途,就會變得一波三折。汽車火車交替倒個三四趟或奔波於多個城市鄉鎮,這樣的經歷對袁曄來說早已不再陌生。一次返鄉途中在西安倒車時被小偷用刀劃開揹包竊走數千元學費的慘痛經歷,袁曄每次回想起來心裏都特別彆扭。“每年‘春運’跟打仗似的,人不丟了就是好事。”袁曄苦笑着無奈地說。

2011年,鐵路部門推出了網絡訂票,袁曄便將“戰場”轉移到了互聯網上。“快到放票時間就得打開頁面盯着,一到點就馬上搶。即便這樣,有時還是會出現不等你搶就顯示‘無票’的情況。”不懂什麼刷票技術,更沒有傳說中的“搶票利器”,袁曄在網上訂票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隨時盯着唄,有時有退票的,或者換換時間、換換站點,多試幾次基本上問題不大。”雖然不容易,但和從前大冷天到處奔波尋票的經歷相比,袁曄說:“已經很幸福了。”

大學畢業後,學中文的袁曄結束了在石家莊一所私立中學當語文老師的實習工作,輾轉到了天津寶坻,在一家文化公司做了一名文員。初到寶坻,舉目無親的袁曄加入了一個老鄉QQ羣,也結識了來自甘肅以及周邊地區的一些在寶坻打工的朋友。在QQ羣裏,朋友們談着理想、聊着生活,而每年一進入12月大家的話題就會不約而同地變成了“春運”。“大部分老鄉頂多是會聊個天、打個遊戲,根本不知道還能網上訂火車票,更別提網銀支付了。”於是,袁曄便成了老鄉們的“火車票代理人”。一年“春運”接着一年“春運”,找袁曄幫忙訂票的人由老鄉變成了老鄉的工友、老鄉的工友的鄰居、老鄉的工友的鄰居的工友……越來越多的人找這個“熟人袁曄”訂火車票,而袁曄也意識到原來在寶坻還有那麼多外來務工人員正在爲回家的車票發着愁。同樣漂泊在外、也曾和一張小小車票較勁過很多年的袁曄,對這種“愁”實在感同身受。“乾脆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不會上網買車票,我就來幫他吧,反正也是舉手之勞。”這便是發起這場“義務訂票”活動最初也是最簡單的想法。

    有一種可愛叫“簡單笨拙”,有一種成長叫“考慮周全”

2014年12月初,有了幫外地農民工義務訂火車票這個想法後,袁曄找來黨娜、呂傑、劉亞豔等6個好朋友一起商量。因爲都有過訂票趕春運的經歷,大家一拍即合,決定要把這件事兒做起來。到底這件“好事兒”該怎麼做呢?其實袁曄和小夥伴們心裏也沒有主意。能有人把自己的個人信息給他們嗎?從哪兒走、哪天走、硬座還是臥鋪,這些能不能靈活調整?最重要的是,車票錢該怎麼交呢?幸好,這幾個問題在當初決定做的那一刻並沒有太困擾袁曄他們。儘管幾個人之前都沒有做公益的經驗,但就單憑着一顆感同身受的心,他們便開始了這次公益行動。

當然,袁曄也說他們並不是什麼都沒考慮,關於“車票錢”他們還是掙扎過一下。起初,他們商量着打算先預收20%的火車票錢,爲此還做過簡單的“調研”:他們先是向一位農民工說了打算義務訂火車票的想法,還沒等提預收車票錢的事兒,對方就質疑說:“這不是天上掉下了大餡兒餅嗎?能有這好事兒?”沒辦法,他們只好又把已到嘴邊的“20%車費”生生嚥了回去。“不收錢,還以爲是騙子呢!再收錢,那不更被當成騙子了嗎?”就這樣,他們乾脆決定,在農民工親手取到火車票之前,全部費用都由他們7個人先行墊付。


位於寶坻二中附近的訂票點

2014年12月12日,這個大多數“90後”都守在電腦前,等着各大電商的特價秒殺,享受着“雙12”瘋狂購物喜悅的日子,袁曄和他的“90後”小夥伴們暫時拋開電腦,爲了能幫更多農民工訂車票,他們開始一門心思地忙活起來。首先,他們得有個固定的“訂票點”。作爲“小夥伴”之一的黨娜在寶坻二中附近有個自己開的小門臉,他們用了8張打印紙,每張打上一兩個字,拼湊了個看起來有些簡陋的“牌匾”——“免費爲外來務工人員代購車票”,用膠條貼在玻璃門的最左側。有了“牌匾”,這場公益活動的“大本營”算是建成了。不過,“守株待兔”不是好辦法,他們決定走出去,到外來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企業、工地、居住區做做宣傳。宣傳得有工具,袁曄他們又每人拿出500元,湊了幾千塊錢,印製了一萬多份宣傳單,還做了宣傳板和海報。等準備工作就緒,他們便馬不停蹄地開工了,按袁曄的話說:“現在做這件事兒其實已經有點兒晚了。”

站在工業園區、各大企業門口向來往員工發宣傳單;走進建築工地跟工人們詳細介紹活動的來龍去脈;到居住區一家一戶敲門,或乾脆像塞小廣告一樣把宣傳單塞到門縫裏……折騰了好幾天,宣傳單發出了一大摞,表示需要訂票的人也有不少,但當下就決定找他們幫忙的卻一個也沒有。大家幾乎都抱着懷疑和觀望的態度,不知道這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雖然“被懷疑”這件事兒,袁曄前期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一分錢都不用掏,甚至連車票錢都幫你先墊上了,怎麼就沒人願意相信呢?”袁曄還是有點想不通。


他們去到農民工相對集中的地方發放宣傳單

一連等了四五天,“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終於走進了袁曄和小夥伴們的“大本營”。這個人叫郭文,來自陝西渭南華縣,今年59歲的他到天津打工兩年了,歲數大又沒什麼文化,根本不知道還可以通過電腦買火車票。去年,爲了買到一張返鄉車票,天還沒亮老郭就跑到火車站售票窗口排隊,凍了好幾個小時、盼星星盼月亮終於排到自己,卻被告知已經沒票了。老郭無奈卻又無他計可施,只得第二天再更早一點去火車站重新排隊。最後排了三天才好不容易買到車票。今年,他依然按“老辦法”去火車站排隊,可這次,排了好幾天始終買不到票。徹底沒轍了的老郭,想起曾經看到過自己打工的幼兒園斜對面有家門臉貼着的免費幫忙代購火車票的通知,便決定推門進去問問。聽了老郭的情況,袁曄立刻上網幫他查了從天津到西安的火車票,可惜也是顯示“無票”。“沒關係,您放心,我們一定幫您買到票。”記下訂票信息,袁曄讓老郭回去等消息。這一天,袁曄和小夥伴們一直死守在電腦前,時不時地刷新一下,看看有沒有退票的情況出現。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當天下午,他們就幫老郭搶到了一張2月13日開往西安的T58次列車的硬臥票。排了好幾天隊也沒買到的票,在袁曄他們的幫助下不到一天時間就搞定了。收到這個好消息,老郭高興壞了:“太感謝了!可幫了我大忙!”再過不到一個月,老郭就將踏上火車,舒舒服服睡着回家過年了。老郭還說:“以後過年再不用自己買票了,等定好哪天回寶坻再找袁曄他們幫我買回程的票”。

隨着第一單“義務訂票”的成功,陸續又有人打來電話、發來信息或者直接上門來訂票。而袁曄與小夥伴們也還在繼續做着宣傳,加上成功拿到票的農民工一傳十十傳百,訂單越來越多。可就在袁曄和小夥伴懷着一腔熱血,忙得熱火朝天時,一通電話讓他們驚覺:或許,是該暫時冷靜下來,好好想想了。來電話的是一個來自合肥的農民工,他說幾天前曾打過電話讓幫忙訂票,可一直沒有消息,不知道訂上了嗎?對於這個“訂單”,袁曄一點印象也沒有。他們趕緊找來記錄訂單的幾個本子,一片兒一片兒地翻。果然,在一頁上潦草地寫着這條求票信息。袁曄這才意識到:只靠熱情,卻沒有規範,說不定會把事情幹砸。一直以來他們基本是隨手抓個本、拿張紙就把信息記上了,“信息不會少,但寫在哪了,不容易找,也會有遺漏;哪個訂完了,哪個還沒訂,有時也容易亂。”於是他們決定立些規矩,例如打印專用的“訂票登記表”,所有訂票信息都統一填在表裏;例如訂票的錢只能是他們7個人來墊,即使還有其他願意義務加入進來幫忙訂票的朋友,也只讓他們幫忙搶票,不負責支付;例如在分配任務量上,會根據大家的時間、手中還未完成的訂單數量、訂單難易程度等合理安排……袁曄說,忙的時候,一天能收到一二百人的求票信息,即使到了現在每天也有四五十人找他們訂票。多虧有了規範的流程和制度,持續一個多月的義務訂票行動一直還算有條不紊地進行着。而袁曄和小夥伴們也從“毫無經驗”變得“考慮周全”。

    有一種感動叫“彼此信任”,有一種支持叫“與你同行”

“到現在已經成功訂票1640單,還有680單正在努力搶票中。”袁曄向我們做介紹時,話裏話外透露着一股自豪勁兒。在他們看來,這不是簡單的2000多張求票訂單,而是來自2000多個陌生人的信任。然而,更讓袁曄欣慰的是,當初墊付車票錢的決定並沒有讓他們感到後悔或者經濟受損,更沒有辜負他們對農民工們的信任。截至目前,取到票的農民工均已把錢如數交還給他們。


如今,來訂票的農民工越來越多

12月20日,來自東北的農民工李志星走出寶坻火車站售票處,蹬着自行車沿着廣東路一路向北,這條路不是回工作單位的,而是通往袁曄和小夥伴們的訂票點。幾天前,袁曄幫李志星訂到了回瀋陽的火車票,但由於單位遲遲決定不了什麼時間發工資,甚至有可能拿不到工資、回不了家,李志星左思右想決定還是先把車票退了。他拿着身份證去到火車站,售票處的工作人員說,退票會產生十元左右的手續費,因爲是通過網絡訂票,錢會原路退回,手續費則直接扣除。“人家本來就是義務幫忙訂票,不能再替咱掏手續費啊。”李志星第一時間將十元錢送還給了袁曄他們。雖然只有十元錢,但卻承載着彼此沉甸甸的信任,也正是這份信任給予了袁曄和小夥伴們把“義務訂票”繼續幹下去的決心和動力。

如今,寶坻的大多數農民工都知道這幾個熱心腸的“90後”年輕人,不少人也和他們成爲了朋友。在和農民工聊天的過程中,袁曄還了解到,除了春運,每年五月底到六月中旬,有不少農民得回鄉收麥子,而在建築工地工作的工人則是差不多過了十月就不再幹活,準備回家了。袁曄和小夥伴們商量決定把這次爲“春運”而發起的義務訂票活動變成一個長期的訂票服務,“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幫忙訂票。”袁曄說。

儘管名氣越來越大,訂單數量也增加了很多,但袁曄他們已經不再是孤軍奮戰。在他們身後有一支到目前已經43人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的“志願者”隊伍,這些志願者既有上班族也有大學生,他們都是看到了袁曄和他小夥伴們的義舉而自願加入進來的。

離春節還有段日子,袁曄和小夥伴們還將繼續深入工地、火車站、超市、商場等人員密集的地方做宣傳,讓更多有需要的農民工知道他們,從而幫更多人訂到返鄉車票。袁曄說,以後他們還要成立一個正規的義務訂票組織,也歡迎更多會上網訂車票、願意幫助農民工的志願者加入進來。(北方網新媒體記者楊奕)

北方網出品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